Google.Translate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大陸藥品利潤驚人 網民:比賣毒品賺


中國藥品已達18萬種,但老百姓基本常用藥僅500多種。藥價的虛高和重複藥製作問題非常驚人。(AFP)
【文/記者周慧心】
看病難看病貴,是中國一大怪現狀。兩會期間,中國政協委員崔海榮對此表示,中國藥品已達18萬種,但老百姓基本常用藥僅500多種,藥價的虛高和重複藥製作問題非常驚人,他建議在進口藥盒上打上報關價、國產藥盒上打上出廠價。但有媒體評論稱,遏制藥價虛高,標注出廠價遠遠不夠。
中國看病貴的問題一直深深困擾著民眾。而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藥價虛高。國家發改委曾數十次下調藥品價格,但藥價卻越調越高。東方網刊登評論文章表示,針對藥價虛高的問題,崔海榮建議進口藥標明報關價,國產藥標明出廠價,此舉對於藥價虛高具有一定的遏止作用,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文章稱,藥品出廠價也是可以造假的。另外藥品與其他商品不同,藥品的消費者即患者,手中沒有用藥的選擇權,選擇用什麼藥的權力在醫生手裡。因此其價格不可以靠市場調節。而造成藥價虛高的根本原因是醫藥系統的利益鏈。
文章認為,基本藥物制度與集中招標制度,是藥品流通環節臃腫、腐敗的死穴。不少藥廠和藥商,藥商與招標人員、醫生之間,儼然已經結成頑固的利益同盟。整個行業形成無形的大利益同盟。
藥商、醫生不願意接受暴利縮水,不願採購低價藥品,最後把這種暴利訴求傳遞到藥廠,藥廠為了迎合藥商、醫生,導致某些低價藥停產,或者改頭換面高價「復活」。中國藥品種類達到18萬之多就頗能說明問題。

醫院「以藥養醫」
鳳凰網3月7日評論文章表示,由5千家製藥企業延伸出的醫藥利益鏈條堪稱龐大,左右著醫藥價格的最終形成。說白了,藥價改革的癥結在於,巨額利益難以均衡,加上地方保護主義、壟斷與腐敗構築的暴利空間等因素,使得多年來的藥價改革如同霧裡看花,越看越糊塗。
中國官媒曾曝光,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規格為2毫升4毫克的氫溴酸高烏甲素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52元(人民幣,以下同),中標價為16元,醫院零售價為18.4元,中間利潤超過3,400%。
山東方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規格為2毫升20毫克的鹽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32元,中標價為18.49元,醫院零售價為21.26元,中間利潤高達6,500%以上。
而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產自山東聖魯製藥廠的「葡醛酸鈉注射液」零售價格為7.39元,而其生產價只為0.08元,其利潤高達9,137.5%。
醫院「以藥養醫」是公開的祕密,但是這些醫藥單價的曝光,還是引起不小的震動,指中國藥品價格比販毒還暴利。一網民坦言:「曝出的問題讓人大吃一驚!如屬實,則有白粉的暴利,無白粉的風險,超級潛規啊!」

醫藥中標價格遵循「潛規則」
按照中國現行的藥品集中招標辦法,所有公立醫療機構使用的藥品必須競價採購,價格由當地的省級藥品集中採購管理辦公室審定公布。這個審定公布的價格也叫中標價,中標價是醫院採購藥品的最高限價,因此競標價的制定成為影響藥價的決定性因素。
據大陸媒體報導,一家藥廠的負責人透露,藥品投標和定價工作並不由藥廠運作,而是由專業的醫藥代理公司負責。這家公司生產的一種治療婦科病的常用藥出廠價為7元,中標價高達56元,這一過程遵循了行業「潛規則」。
該負責人說:「(代理公司)去競標以後,醫藥公司要掙多少個點,醫院要扣多少個點,給大夫多少點,最後人家是多少錢,這就像是一個行業規定似的。」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雖然這種藥品的中間利潤超過了800%,但藥廠也就掙1塊錢左右,從7元到56元之間的差價49元被分攤給醫藥代表、醫藥公司、醫院和醫生。
報導稱,從2001年開始中國全面推行藥品集中招標。為了遏制藥品虛高定價,發改委也為每一種藥品制定了最高零售價,要求醫院零售價不得超過,被業內視為「天花板價」。然而,即使不少藥品的中標價比出廠價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但根據這樣的中標價計算出來的醫院零售價,依然低於發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價。
業內專家稱,制定藥品的最高零售價,目的是為了限制藥價,防止藥價虛高,但現實情況是,被稱為「天花板價」的藥品最高零售價更是高得離譜。該媒體記者多方聯繫價格主管部門,沒有得到正面回應,成為繼中標價之後的又一個巨大問號。

來源轉自:
【2016年03月26日】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1 則留言:

kinghungip 提到...

在大陸於共產黨手底下,醫藥和醫術只是用來掙錢,並非用來救人的,死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