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中國經濟改革喪鐘已響


中國經濟改革喪鐘已響。
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抱怨中國經濟改革停滯,英國不僅懷疑北京無改革決心,而且還認為市場化進程正在倒退。日本有分析家指北京的貨幣政策過於保守,不敢實質性寬鬆。然而,這些問題都不算太大,畢竟寬鬆的量化還有,而市場化進程是個長期指標。
統計數據失真源於政治文化
中國重要經濟數據大部份真實性存疑。一般地看,也與國際上存在巨大差別:北京當局自稱保持了百分之七的增長率,國際上判斷在百分之四及以下者有之。這不是太專業的問題,並且全球重要經濟體本身無一例外地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因此,九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要求一百八十八個成員國一定要提供真實可靠的經濟數據。IMF專門點名中國,「一定要繼續提高數據質量,以反映經濟結構的迅速變化,這很重要」。簡言之,IMF不相信北京的百分之七增長數據。
在中國的經濟現實中,數據不真實與政治文化有密切關係。比如,一個縣域經濟體若爭取貧困縣以獲得國家級或省級補貼與優惠政策,可以把增長數據編得很低,「好像那裡還是舊社會」。但同是在該縣域,黨政主要首長若報升遷政績,則可以把增長數據誇大數倍,「好像一夜之間超過了美國」。至於關涉民生的經濟數據更是信手拈來。比如就業率,官方稱去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口超過一千三百萬」,而事實是職業技術院校與被稱為「三本」的最末等本科大學的造假就業每年超過三百萬人次。
上兩類學校普遍採取「拿就業證明來換畢業證」的方式,其如在三年制職業學院規定為最後一年或半年實習,實習被視為已經就業。「僱了一天也算他就業」是職業學院與企業合作造就業數據的基本規則。

農村「消費民主」程度再降低
中國社會就業中有一項特殊指標不在城鎮就業範圍內,其為農民工就業率,但國家層面並不進行統計。更具體的是指年齡在十六周歲至五十五周歲之間適齡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外工作佔該年齡段人口的比例。這個比例可以作為城市化指標的參考,也可以反映全社會「消費民主」的程度,但全力反對普世價值的中共統治體系不接受「消費民主」的觀念。
根據微觀樣本數據,從二○○八年所謂奧運經濟以來,七年間(以每年第三季度末為統計時間),農民工就業率總體趨勢下降。期間,二○一一年達到了最高峰的百分之四十六,而今年則僅有百分之十七。除自主攤鋪經營者七百萬(一般為夫妻共同經營),農村亦有二千七百萬失業者。農村的失業導致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一項就是今年下半年以來農村因鄰里糾紛或家庭爭吵導致的刑事案件呈飆升趨勢。還有,農民工被拖欠工資很難討回,除導致群體事件以及刑事個案,還大大損害了社會的「消費民主」與經濟人權。
在人權問題上,中共後鄧政權一直大講發展權第一,它裡面的最重要項目就是低收入階層的生存權。現在看起來,就算按政權體系的這個口徑來衡量,許多人的生存權確實成了大問題。由於無法以政治改革來推動經濟改革即變化改革的依賴路徑,在經濟增長方面只有極力維護國企地位。相對應,私營經濟則被忽略。當然,「拿到下游單子」的機會仍有,其如供給產能輸出的國企輔助產品,但總體上,私營經濟的增長機會呈現消失狀態。

產能國際輸出損害社會福利
正如承認經濟增長低於百分之七是個政治問題即間接揭示了生存權的虛飾,承認私營經濟陷入生死兩難境地對「新常態」則是最直接的否定,它間接反映出經濟改革已死而政治改革無能力的真實情形。當今的經濟政策是盡可能將產能向國際輸出,但無論輸出量有多大,一是本身的低技術含量仍是事實,二是國內私營求生不得、尋死不能的現實迫使資本加速外流。資本外流是人民幣不得不技術性貶值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決定性的。依經濟學道理言之,人民幣貶值有助於國內私企尤其與出口有關的私企獲得市場機會,而事實上卻是私企整體上再度低迷,狀如農村「消費民主」程度大幅下跌。
由於統治體系堅決反對普世價值,國企方向還是做大做強,絕不可能私有化,因此,那個龐大的生產體系仍然會享受超低利率、超低原材料與能源價格。無疑這是以整體社會福利下降為代價的。目前,能按工資原額繳納養老保險的企業唯有國企,私營企業則除了降低僱員工資外,還不以工資原額配比繳納養老保險。私企普遍情況是少繳納原額的百分之三十,極端情況達到百分之五十。這意味著達到退休年齡的工作者屆時會少領百分之三十的退休工資,中國養老金體系日後的硬著陸遠比今日爭議的經濟是否硬著陸更有意義。
私營經濟「養人」困難,「養身」亦非常不易。一方面行業轉軌機會極少,另一方面閒置資產難以有效利用。後一種狀況也成為社會性凋敝的景觀(如圖),也是縣域經濟中的硬傷。即便經濟開放程度很高的縣域對盤活私企存量資產也無能力,由於政績目標壓力未減,仍要集中精神「套新」。比如,科技創業園內的入駐企業主只有在縣域內買了住宅樓才能獲得信貸資格,此政策的背景是地方黨政首腦把留人與銷樓兩個目標粘合起來,深怕企業主成功後另謀新址。

新興市場體系將整體崩潰
在現行政治制度下,經濟改革已沒任何希望。因此,不管北京權力中心釋放多少市場(不限於股市)利好信息,既未能止住股市大衰也未能阻止資本外流。不過,在經濟改革喪鐘已經敲響的情況下,單單指責中國向國際上輸出衰退也不符合實情。事實是,中國得益於經濟普世,卻無力挽救新興市場的大衰退。以巴西貨幣貶值為始的危機,將在二○一七年導致新興市場全面的動盪,包括大規模社會衝突。
中國股市不可能回到「三千八加減五十」的理想狀態,這一點也是新興市場整體崩潰的大裂痕。中國直接消費品(食品與飲料)市場已經出現崩盤之勢,在去年底同比下降百分之二的紀錄下,今年前三個季度已下降百分之六,到年底將突破百分之十。這個指標比股市更能說明市場質量好壞與社會信心高低。

來源轉自:
【2015年10月號 動向總362期 (大陸)綦彥臣】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其他.相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