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ranslate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新劇向未來領導人諂媚,《知青》美化文革,民眾促央視停播!



正在熱播的劇集《知青》被指向權貴諂媚、美化文革,網民籲央視停播。互聯網


《知青》獲中宣部長劉雲山等中共高層力撐。

當年的女知青們在勞動之餘,還要集體學習毛主席語錄。

習近平(右)及李克強(左)都曾做過知青。
中共喉舌中央電視台正熱播的電視劇《知青》,引起內地「知青一代」強烈反應。官方盛讚該劇「宏揚主旋律」同時,卻招來民間輿論越來越多的反對聲音,批評該劇為諂媚、討好中共未來新一代領導人,不惜編造謊言、歌頌罪惡,為已遭到歷史唾棄的文革「上山下鄉」運動張目,呼籲央視立即停播這部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劇集。有網民發起「拒看、罷看」行動。
由作家梁曉聲編劇、山東廣電局出品的50集電視劇《知青》,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期一個特殊群體「知識青年」為話題,描述知青們「上山下鄉」在農村和山區「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生活狀態,塑造了以趙曙光、周萍等人為主一批知青形象,講述他們如何把青春歲月獻給邊疆、獻給農村的故事。劇集從上周二(上月29日)開始,每晚在央視黃金時間播出。
網民大批判「把狗屎當香料」
該劇集獲中共官方高度評價,譽為「主旋律」作品,也引起內地50歲上下知青一代共鳴。但隨劇情進展,民間越來越多反對聲音,透過媒體、互聯網湧現。批評者指,這是一部典型為政治服務的「獻禮劇」,說穿了就是向中共未來領導人諂媚,因未來可能進入領導核心的高層中,不少人都有過知青上山下鄉的經歷,包括中共王儲習近平、未來總理李克強、政治局常委大熱人選王岐山、李源朝等。
在凱迪論壇、天涯論壇等網站,網民更對該劇發起「大批判」,指該劇「把狗屎當香料」,美化、粉飾當年那場導致數千萬青年悲劇人生、並遭鄧小平徹底否定的上山下鄉運動,是對所有經歷過那段苦難歷史的同胞的褻瀆。網民要求央視立即停播該劇,並檢討對文化大革命的立場。有網民發起「拒看、罷看」行動。有網民更揶揄,「央視是否要接着拍《無悔大躍進》、《無悔的文革》?」但央視及劇作家均未對有關呼籲回應。
「玻璃棺材躺着的殭屍」害她們
劇集勾起不少當年親歷者痛苦回憶。一位前中學老師懺悔道,1968年他曾奉命把一對16歲雙胞胎女生送去插隊,30年後姊妹倆歷盡千辛萬苦回到城市,但只能在城裏收破爛、做清潔工,「看到她們,我深感疚愧。不是我害她們,是那個至今還在玻璃棺材躺着的殭屍(指毛澤東)」!另一位上海網民則指,他親眼見鄰居的女兒去農村插隊,嫁給當地農民,生了一個女兒,不料文革結束後,知青大返城,鄰居女兒為回上海,不得不跟丈夫離婚、拋棄女兒,「女兒長大後進城找媽,那情境真慘,哪有電視劇那麼浪漫」。
網民有話說
「這是一這部充滿謊言和歌頌罪惡的劇集!」
「拒看這部爛劇,它勾起我對當年的痛苦記憶!」
「無恥者把狗屎當香料,實在看不下去,抗議!」
「梁曉聲和央視為獻媚討好貴權,推出此劇,太無恥了!」
「央視是否要接着拍《無悔大躍進》、《無悔的文革》?」
「上山下鄉是文革組成部份,該劇為文革張目,不能接受!」
「當年我們生不如死、度日如年,現在你們卻如此美化,居心何在?!」
「對上山下鄉運動任何美化粉飾,都是對經歷那段苦難歷史同胞的褻瀆!」
「央視如果還有一點良知,就應馬上停播這部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爛劇。」
「作為曾在山區插隊四年半的知青,我不能容忍邪惡無恥的梁曉聲之流,再毒害孩子、污染社會!」
中共十八大常委大熱知青黨
習近平(59歲)
•曾在陝西省延安梁家河插隊
李克強(56歲)
•曾在安徽省鳳陽大廟公社東陵大隊插隊
王岐山(63歲)
•曾在陝西省延安馮莊公社插隊
張德江(65歲)
•曾在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太平大隊插隊
李源朝(61歲)
•曾在上海大豐農場插隊
令計劃(55歲)
•曾在山西省陸平縣插隊
資料來源:新華網
話當年: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

劇中女知青們個個美麗動人,被指有違現實。
「知青」即知識青年的簡稱,指文革時被中共從城市趕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群體。官方資料顯示,從1967年至1976年,內地共有2,000萬知青被「上山下鄉」,成為一代人的慘痛記憶。
女知青被惡霸姦污
毛澤東當年發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原意為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同時解散各地紅衞兵組織;但這場運動導致數千萬人青春被荒廢,無數家庭被強行拆散,城市社會混亂,知識教育大斷層;不少女知青在農村被惡霸姦污,命運悲慘。
文革後,鄧小平復出炮轟毛澤東這項政策,指「國家花了三百個億(人民幣),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允知青返城定居,但不少人回城後生活無着落。1979年大返城後,仍有數十萬知青因各種原因留在農村。

來源轉自:
《蘋果日報2012-06-05日》資料來源:綜合內地互聯網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